
廉洁奉公的春秋名相之晏婴
发布时间: 2021-04-27 16:1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 [ A- A+ ] 保护视力色:
在中华 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时期留下了一抹瑰丽的色彩,社会格局复杂而多变,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互相讨伐,小的诸侯国很快被吞并。大的诸侯国实现着局部统一。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晏婴就是其中之一。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姬姓,晏氏,字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 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是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 年),晏婴接了父亲的衣钵,继任为上大夫,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佐朝政长达 50 余年。据说晏婴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 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着齐国的政治地位和尊严,在景公四十八年(前 500 年),晏婴去世,谥号'平'。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历史上对晏婴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就对晏婴赞叹不已,将他与管仲并称,表示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婴还在世的话,他宁愿为其赶马策鞭。可见晏婴其人具有相当特别的人格魅力。
晏婴为官多年,历三朝而恩荣不减,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善谏,晏婴在劝谏君王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模式,他会根据不同的形势选择不同的劝谏办法。有时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诉求,采用曲谏和诱谏的方法,以理服人,不会让君王下不来台,从而迁怒。有时则会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由于他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高度智慧,很多时候君王都会采纳晏婴的观点。他的语言也极有特色,或锋芒毕露,或非常含蓄,或严肃庄重,或滑稽幽默。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可谓辩口利辞,巧舌如簧。
《晏子春秋》中《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一篇中就写到了这样的故事∶ 齐景公出外游玩到了公阜,向北眺望齐国都城,说道∶'要是每个人都能长生不老该多好?'晏子说∶'从前上帝认为人死是善事,仁者得到安息,不仁者屈服于死亡。假若自古人无死,丁公、太公将拥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这些个人都只能作为辅相,君主您将戴着斗笠披着短衣,拿着锄头蹲在田间劳动,哪有闲暇来担忧死亡问题。'景公气呼呼变了脸色,很不高兴。没有多久梁丘据驾驭着六马高车而来,景公说∶'这是谁呀?'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说∶你怎么知道?晏子说∶大热天驾车而疾驰,严重的要累死马,轻的也会累伤,不是梁丘据没人敢这样做。景公说∶'梁丘据与我很相和。'晏子说∶'这只能说是相同.所谓的和,是指国君甜那么臣子就酸,国君淡那么臣子就咸。如今梁丘据甜而君主亦甜,就是所谓的同,怎么能称为和呢?'景公无语。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见了彗星,就召见伯常骞,让他举行消灾祭祀的法会,除去彗星。晏子说∶'不可以!这是上天在提醒您,要顺天象。日月的云气,风雨的不定期,彗星的出现,都是上天为民间的纷乱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上天要显现出妖祥之象,以警戒不敬重天意的人们。如今君主如果接受劝谏,拜谒圣贤之人,虽然不祈祷除去彗星,彗星也会自行消亡。如今君主喜欢享受美酒寻欢作乐,不好好处理朝政上的事,而总是听信小人的谄媚之言,不愿兴盛文教,别说彗星了,茀星也将出现。'景公变了脸色,很不高兴。却也没有再提长生不老之事,等到晏子去世,景公上朝而出,悲伤不由自主涌出,说∶'从前随着晏子去游览公阜,先生一天三次谏责我,让我多重于朝政,敬重天意,如今有谁能谏责我啊!'君王在晏婴去世后,依然对他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