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 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
发布时间: 2024-11-15 16:27 来源数字技术产业学院 字体: [ A- A+ ] 保护视力色: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人文精神内涵底蕴的具象呈现、中华文脉古今贯通的信物凭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实物支撑。一件日用品或祭祀器物如瓮罐觚斝,一条人工河流如大运河,一项宏大工程如长城,一卷刻写着隽永文字的竹简帛书如《道德经》,一套文字浩繁的典籍巨著如《四库全书》……无不凝结着先人从日常生活到修齐治平的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相处、与其他文明交往和建立社会秩序的智慧结晶。
文物不语,渊默雷声,静静地述说着历史与文明。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它定格了诞生那一刻的文化与文明,但它的生命力却贯穿历史、当下和未来。无论在哪一家博物馆、凝视哪一件文物,无论是站在良渚遗址还是楼兰古城,我们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思接古人,想象他们辛勤劳作的繁忙场景,体察他们造器制物的巧妙构思。我们会发现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洋溢着灵动的生命,流淌着鲜活的精神血脉。这血脉未曾断绝,流淌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确证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的连续性。这血脉流入我们的躯体和心灵,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及古今同条共贯的文化认同,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根脉所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文化遗产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又走向哪里。要了解当代中国,不从文明的根源出发,终究隔了一层。连续性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因革损益,穷变通久。
保护文物不是把文物静态地存放起来,为保护而保护,而是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激活文物的文化生命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人民群众通过对文物的观瞻,体会其中凝聚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生命力,感知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慰藉文化乡愁,汲取文化精髓,把自己和历史联系起来,获得庄严的历史感,从而激发出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之心,敬重之情。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人类文明的两轮双翼。文化遗产作为前人创造的成果,其器物特点与精神属性水乳交融。老祖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标定我们的文化基因,充实我们的精神生命,是我们连接历史、尚友古人的桥梁。回溯过往,文化遗产清晰地呈现出千万年悠远的历史纵深;体味文明,文化遗产沁人肺腑的是郁郁乎文哉的深厚底蕴,散发着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呈现出一以贯之的文明道统,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而且属于子孙后代;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它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当代表现。保护历史文物、传承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接续昨天,创造今天,奠基未来;思接古人,升华自己,传之后人。
留住历史根脉,赓续文化命脉,阐旧邦以辅新命;坚定文化自信,重振文化道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新时代我们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应当完成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