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经济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4-05-15 09:02 来源朔州经济开发区新闻中心 字体: [ A- A+ ] 保护视力色:
前 言
开发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要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山西省颁布的《关于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促进我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力争把开发区建成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阵地、转型综改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引擎。“十三五”时期,朔州经济开发区在稳步提升经济总量、提高创新能力、改革体制机制、创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2017年8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整合扩区后,总面积达99.86平方公里,包括科创商务园区、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新兴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朔州经济开发区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紧扣朔州市委“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的战略目标,通过“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实现科创商务园区、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新兴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将朔州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山西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晋北产业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示范区、朔州产城融合发展新区、朔州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规划背景
朔州经济开发区1992年成立,1996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是朔州成立最早、发展基础最好、产业结构最优的开发区,最初主要包括开发区东区(今科创商务区)和红旗牧场(今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核准面积为14.37平方公里。201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朔州经济开发区扩区方案,将红旗牧场所属用地纳入朔州经济开发区,扩区后总用地规模为55.91平方公里。2017年,整合扩区后总用地规模为99.86平方公里,形成“一区五园区”的空间布局,包括科创商务园区、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新兴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主导产业主要有煤炭、电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十三五”后期,开发区在重大项目引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发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载体,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推动和支撑我省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同时是朔州振兴崛起的战略突破口。朔州经济开发区经过“整合、改制、扩区、调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布局趋于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目前,朔州经济开发区建立了“五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完成了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5年),为开发区发展指引了方向。
“十四五”时期,朔州经济开发区处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紧扣市委加快落实朔州市委“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的战略目标,实现“六新”全力突破,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迁移,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园区。为此,我们在“十三五”发展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省内市内发展趋势和特点,按照支撑引领朔州转型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朔州经济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是开发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朔州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
第二节 规划依据
本规划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6.《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高新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高新区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58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融合优化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6号)
11.《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
12.《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
13.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商务部《关于促进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5﹞2832号)
14.《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家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经体﹝2012﹞2558号)
15.《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7﹞7号)
17.《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2号)
二、山西省相关法规政策和规划
1.《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2.《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3.《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4.《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晋发﹝2015﹞8号)
5.《太原都市圈规划(2011-2030)年》(晋政函﹝2013﹞37号)
6.《晋北城镇群规划(2011-2030)年》(晋政函﹝2013﹞37号)
7.《晋南城镇群规划(2011-2030)年》(晋政函﹝2013﹞37号)
8.《晋东南城镇群规划(2011-2030)年》(晋政函﹝2013﹞37号)
9.《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0.《山西省开发区条例》
11.《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12.《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3.《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晋发﹝2016﹞50号)
14.《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晋发﹝2016﹞51号)
15.《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建设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实施方案的若干意见》(晋政发﹝2017﹞22号)
16.《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赋予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限的通知》(晋政发﹝2017﹞27号)
17.《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通知》(晋政发﹝2017﹞28号)
18.《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开发区设立升级扩区和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晋政发﹝2017﹞32号)
19.《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晋政办发﹝2017﹞39号)
20.《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晋发﹝2015﹞12号)
21.《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5﹞35号)
22.《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6—2020年)》
2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晋政发﹝2019﹞6号)
24.《山西省商务厅 山西省投资促进局关于做好开发区招商引资统计工作的通知》(晋商开函﹝2019﹞385号)
25.《山西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方案》(晋政发﹝2019﹞42号)
26.《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晋政发﹝2016﹞20号)
27.《山西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晋政办发﹝2015﹞53号)
28.《山西省工业生产力布局和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3)
29.《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数据标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9﹞14号)
30.《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的通知》(晋政发﹝2019﹞20号)
31.《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措施的通知》(晋政发﹝2019﹞21号)
32.《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晋政发﹝2021﹞7号)
33.《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
34.《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
35.《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36.《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三、朔州市有关文件和相关规划
1.朔州市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一系列会议精神
2.《朔州市工业和信息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
3.《政策汇编》
4.《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5.《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6.《朔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
7.《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5年)》
8.《朔州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政策(试行)》
第三节 规划范围及时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主要涵盖朔州经济开发区科创商务园区、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新兴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产业范围主要包括煤、电装备制造、储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
二、规划年限
本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
第四节 规划要点
一、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朔州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引领开发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开发区要紧紧围绕煤、电装备制造、储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编制创新工程、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文化等“十四五”创新任务图。以创新链引领技术链、平台、机制和文化等方面创新,形成有机的创新体系。
二、聚焦“六新”全力突破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5G网络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争取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引领各产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
三、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紧紧围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基地建设,积极培育“2+3”现代产业新体系,巩固提升煤、电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储能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轻工业、现代服务业,鼓励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确定产业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延链强链补链融链发展要求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培育“2+3”现代产业新体系,引进大项目支撑转型,不断改革开发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力,支撑提高产业科技含金量。
五、制定产业发展任务
稳步提升煤、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同时,要在煤炭固废利用方面有重大突破,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融链新材料、储能、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做强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业,加快开发区材料、产品、科技、人才、服务融入全国全省全区的循环系统中。以引进大项目为依托实现“2+3”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全覆盖。
六、扩大对外开放
根据开发区产业布局,抢抓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太原都市圈、晋北城市圈等多层面合作,建设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功能平台,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体系中。
第二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朔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开发区整合改制扩区调规,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经过五年的发展,开发区在主要经济指标、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创新驱动、塑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表现为“六实现”。
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两番和四突破
开发区经过五年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主营业业务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都取得长足发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62亿元,是2016年的1.8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3亿元,是2016年的3.42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1.3亿元,是2016年的2.98倍,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了五年翻两番。2020年煤炭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1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四上”企业数首次突破1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实现利润、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22.2%、25.3%、20%、43%、29.2%,发展态势向好(见表1-1)。
表1-1 “十三五”朔州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表
单位:亿元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增速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45.90 |
47.78 |
44.00 |
73.42 |
95.92 |
88.62 |
14.1 |
2 |
规上工业总产值 |
42.17 |
42.17 |
48.70 |
92.50 |
100.95 |
115.12 |
22.2 |
3 |
规上工业增加值 |
13.35 |
13.87 |
15.60 |
39.90 |
45.18 |
41.29 |
25.3 |
4 |
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
42.23 |
41.64 |
48.37 |
99.98 |
97.84 |
105.26 |
20 |
5 |
规上工业实现利润 |
1.06 |
4.53 |
3.95 |
4.65 |
6.73 |
6.34 |
43 |
6 |
固定资产投资 |
76.64 |
50.43 |
11.87 |
17.24 |
19.07 |
25.07 |
-20 |
7 |
服务业增加值 |
16.85 |
17.45 |
19.40 |
22.81 |
41.39 |
40.46 |
19.1 |
8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2.01 |
2.11 |
4.53 |
5.61 |
6.52 |
7.23 |
29.2 |
年均增速计算公式:年均增速%= 注:X代表某项指标数值,基期为2015年,末期为2020年。 |
二、主导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
紧紧围绕煤机智造、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通过延链强链补链融链、引进大项目,实现煤机智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碳基新材料、铝制品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2020年,制造业(17家)工业总产值占比达32%,集群化效应逐步凸显。
三、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
朔州经济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重点引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夯实了开发区主导产业基础。从利用外资看,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109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120万元,签约项目34个,签约额161.29亿元,与2019年相比,项目数和签约额实现了双翻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3个,其中转型项目33个,占比达52%。
四、创新驱动能力实现整体提升
目前,朔州经济开发区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截至2020年7月21日),主要是机电设备类企业(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共9 家,现生产运行共6家,主要分布在煤机、新材料、信息技术领域。技术中心24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2家,主要集聚在煤机制造、新材料、固废利用、信息技术等领域。
五、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质的飞跃
朔州经济开发区以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理顺市政府与开发区的关系,彻底剥离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二是优化内部管理,进一步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推进选人用人和绩效薪酬制度改革,初步探索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绩效考核的竞争激励机制。三是推进管运分离,开发区逐步实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将能用市场化运作的事项全部划给园区公司,使园区公司能够担起招商引资、投融资、建设运营的职责。
六、营商环境实现重大改善
营商环境好,人才聚,项目建。“十三五”时期,开发区主要改善了软环境和硬环境。从软环境看,开发区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呼包鄂榆城市群,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把能够下放的1405项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位,实现了“办事不出区”,项目审批时间从53天压缩至43天,企业开办时间从3天压缩至0.5天以内。全面落实一枚印章管审批、投资项目承诺制、全程帮办代办制等。以“一网通办”为抓手,构建了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实施了一个大厅管服务、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治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和开发区的治理能力。从硬环境看,开发区紧紧围绕标准厂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硬环境不断改善。
第二节 存在不足
开发区“十三五”时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非煤产业占比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力不强,科技创新动能动力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不足。
一、非煤产业占比不高
“十三五”时期,虽然开发区积极引进和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金属冶炼加工制造、生物医药、轻纺等非煤产业,从工业总产值看,传统的煤、电、气等规上企业占开发区总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58.23%上升至2020年61%,煤电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仅为6.5%,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占比仅为27%,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任重道远。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引领力不强
目前,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关联度不够强、效益偏低。开发区具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较少,带动作用不明显,重点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系统配套关系,产业集群尚未完全成型。从产业分布看,2019年规上企业装备制造业8家,新材料3家,有色金属加工1家,轻纺1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区。从产业效益看,2019年除了装备制造业有0.039亿元的盈利,其余产业多处于亏损状态,效益低。战略性新型产业的规上企业利润占规上企业总利润由2015年的22.64%下降至2019年19.05%。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产业构成与发展呈现鲜明的“规模不经济”,主导产业带动力趋弱,特别是2019年8家新材料规上企业全部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达0.37亿元;有色金属1家企业,亏损达1.05亿元;轻纺1家,亏损达0.03亿元。
三、科技创新动能动力不够
创新要素集聚不足与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并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现有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的研发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与企业、金融、人才等联动机制还有待完善,科技型企业数量少,带动力不够强。
从教育资源看,朔州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朔州仅有中北大学朔州校区、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学校,专业有服务于开发区的陶瓷制造工艺、光伏发电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硅材料制备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生物工程、物联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但整体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相对匮乏,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从技术中心看,缺乏具有创新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技术中心。朔州经济开发区仅有技术中心24家,省级仅2家,市级22家。即使有一些研发平台,但成果创新转化力弱。如北京大学研发中心的科研成果长期处于待转化阶段,既浪费了研发投入,也浪费了被占用的研发平台硬件设施。
从高新技术企业看,数量偏少、较分散。朔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有49家,但朔州经济开发区仅有6家(正常运行),仅占12.2%,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4家)、新材料(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1家)等产业领域,无法形成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
从企业创新动力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由于人才缺乏,多数企业产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业链条比较短,多是生产原材料,如铝材、碳素,或者是煤机设备维修等。
四、对外开放程度不足
目前朔州高铁、机场正在建设中,交通相对不方便,对外开放程度相对低,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仅为4.9%。一方面,开发区产品走出去比较难。开发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多是服务于朔州地区或周边区域,产品、服务等走出去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比较难。另一方面,开发区生产要素引进来比较难。由于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创新环境不强等原因,开发区很难精准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和科研团队;好项目和龙头企业引进也比较难。
第三节 发展形势
世界处于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成员、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朔州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晋北产业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示范区、朔州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是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是融入京津冀、乌大张经济圈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既面临机遇也有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国际机遇
1.世界产业处于深度调整期,为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链走向中高端提供了发展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进入新经济发展时期,人工智能、区块链、5G、量子通信、基因生命工程等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为朔州经济开发区追逐中高端产业链,融入全球产业调整大格局中提供了发展机遇。
2.制造业提档升级,为朔州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近年来,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倡导工业互联网,英国规划工业2050战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制造、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朔州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煤机装备制造、风电装备等,产业数字化为朔州经济开发区制造业实现智能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国内机遇
1.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朔州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衡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指标,改善创新环境、增加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增强创新成效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这为朔州开发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2.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为朔州经济开发区提质增效提供内生动力。我国发展面临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正当其时。唯有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我们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朔州经济开发区作为科技和创新的聚集地,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驱动的主引擎作用。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朔州经济开发区扩大开放提供了新动能。受新冠疫情冲击及国际环境复杂性的影响,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循环,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中国“一带一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建设等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实施,都为朔州经济开发区开放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布局要以产业调整为主体,促创新、赋动能,构建凸显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特色明显的立体化产业链体系。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循环”赋予新动能。通过创新推动开发区传统产业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4.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为朔州经济开发区构建中高端产业链体系提供了方向。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促进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朔州经济开发区正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力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向高端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省内机遇
1.转型发展蹚新路,为朔州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省指明的金光大道,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授予我们的金字招牌,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我们的“尚方宝剑”。我省正处于资源型经济从成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未来5~10年正是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朔州经济开发区作为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区,积极融入并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转型综改发展战略,一直都在努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发展。
2.“六新”的提出,为朔州经济开发区创新驱动提出了总体思路并指明了具体路径。朔州经济开发区坚持转型发展,大力引进转型大项目好项目,积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引进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发展。“六新”就是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朔州经济开发区积极在“六新”上下工夫,积极推进5G建设、实现技术革新、固废材料利用创新、工业装备升级换代、产品创新和产业融合。
3.整合改制扩区调规的改革,为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提供了空间和环境支撑。2016年12月,我省积极推动开发区整合设立和扩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绿色生态、用地集约、区域平衡的开发区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经山西省政府批准整合扩区后,朔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达99.86平方公里,这为开发区引进新产业助推转型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目前,朔州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六最”营商环境的塑造,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资本市场的完善等,为开发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四)朔州开发区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朔州距离太原、呼和浩特两个省会城市各200公里,北距大同130公里,东到首都北京500公里,距天津600公里,距雄安新区400公里,全程均为高速公路连接,都在4小时经济生活圈内,是中部地区向西发展的桥头堡。南北走向的北同蒲铁路电气化复线、准朔铁路、与东西走向的神一朔一黄铁路交汇于此。大运高速公路、荣乌高速与在建的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乌威高速公路也在朔州“十字”互通。大西高铁建成后到大同20分钟、太原50分钟、北京2.5小时、西安3.5小时。朔州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中。朔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将为朔州经济开发区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较为便捷的交通和产业发展空间。
2.产业承接优势。朔州经济开发区毗邻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积极承接京津冀外溢产业,延伸自己产业链,融入区域产业链,积极搭建以新兴产业园区为首的产业承接平台。朔州经济开发区具有大量的待开发土地,项目承载能力强,处于乌大张和晋北经济圈,区域内产业联动发展对开发区产业转型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3.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保障。朔州经济开发区所在地朔州市蕴藏着近35种矿产资源,煤炭资源丰富,高岭岩储量约30亿吨,铝钒土储量约12亿吨。农牧业资源较丰富,盛产优质玉米、马铃薯等11种农产品,具有丰富的奶牛、鲜奶、牛羊肉等。区内水、热、电、气、通信、铁路、公路等设施基本完善,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设施环境。
二、面临挑战
(一)产业发展水平不够高,致使融入双循环体系难度偏大。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整体上数字化水平低,特别是传统工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农牧产品加工等产业智能化水平低,数字化对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低,补链强链延链融链水平较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链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多是服务于省内、朔州市及周边区域,难以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的产业链中,需要在新发展阶段中全力把握新发展格局机遇,为转型发展蹚新路拓展战略空间。
(二)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致使创新要素留住和引进来都比较困难。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就是经济强劲的城市有吸引力会将其他地方的人才、科技、投资等高端要素吸引过来,从而越来越有优势,而劣势地区会越来越弱。由于朔州经济开发区本身创新资源缺乏,交通相对不发达和产业低端化,致使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要素被大同、太原等优势地区吸引走了,发展越来越困难,这是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开发区要勇于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大力营造创新要素“洼地”。
(三)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竞争不断加剧,致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挑战。区域协同发展对于开发区引进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北省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南省依托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陕西省依托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均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我省作为资源转型示范区,与周边省市产业联动性较低。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目前融入太原主中心、大同副中心还缺乏有力抓手,开发区之间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多是处于独立发展,彼此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产生重复引进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些挑战需要开发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循环促产业升级,以循环促新需求。
第三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开发区由拓展面积向提高效益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由注意硬环境向创优软环境转变,按照省委省政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紧扣朔州市委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的战略目标,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构建适应、反映、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标准体系、任务和举措体系、政策和制度体系,要以提高效益、增加产出、贡献增量为首要目标,从能耗、环保、亩产等方面明确标准,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2+3”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即打造装备制造、储能、新材料、轻工业、现代服务业5个100亿级产业集群,构建5个100亿级特色产业园区,为奋力全方位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朔州篇章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构建规划指引、体制顺畅、部门协同配合、数据支撑的开发区智能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优化人才、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围绕“六新”,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开发区从基建、技术、材料到装备、产品、产业的高标准创新发展,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中。推动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坚持规划引领
开发区要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的原则,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结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布局和本身的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示范引领作用。规划实施情况纳入有关部门的评价体系。
三、坚持项目支撑
以开发区高起点规划为依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突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主线,以“三个一批”活动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有效抓手,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以项目为支撑,加快构建开发区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四、坚持最优服务
营商环境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保障。要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要提供最优服务,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不断扩展承诺事项范围,加大标准地出让力度,扩大全代办领域,实现政务服务全覆盖和“全程网办”,形成尊商爱商、亲商敬商、助商护商的浓厚氛围,要将服务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五、坚持绿色集约
坚持绿色发展。严控“双高”项目,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鼓励企业设备改造升级,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防控环境风险。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围绕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避开采空区、沉陷区等地质灾害严重区。持续推进以工业固废、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杆“三废”为重点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以朔州自然生态山水环境为基底,构建以神头泉域重点保护区、桑干河自然保护区薛家庄分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生态林地为区域生态板块,以恢河-七里河-桑干河及其滨水生态控制区为主要生态廊道。
坚持集约发展。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尽量占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尽量不占等级较高的耕地。坚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开发区耕地占补平衡,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与奖惩制度。节约、高效利用水、煤、电、材料等生产要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节约流通成本,实现开发区能源智能化管理。
六、坚持产城融合
加强朔州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与朔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紧密融合,实现开发区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挥开发区对朔州经济、城市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发挥朔州市人才、科技、公共资源等对朔州经济开发区人才、科技、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加快朔州市与朔州经济开发区人才、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互通共享。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朔州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紧扣朔州市委“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的战略目标,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2+3”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以装备制造和储能为龙头,积极发展新材料、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领跑、并跑”引领性产业集群,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迁
随着我国产业价值链由中低端向全球中高端迈进,全面创新成为动力变革的关键,也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重要途径。朔州经济开发区力争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人才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为保障,全面提升开发区装备、技术、制度、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聚焦“六新”全力突破,加快布局新基建、发展新材料、打造新装备、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
二、积极培育“2+3”现代产业新体系
朔州经济开发区紧扣朔州市委“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的战略目标,围绕朔州产业定位,结合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优势,构建“2+3”的现代产业新体系。“2”是巩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储能产业;“3”是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和储能2个1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新材料、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3个100亿级配套产业集群,构建5个100亿级特色产业园区。
三、着力打造一批地标性新“名片”产业
朔州经济开发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固废利用等产业已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为提升开发区影响力,聚焦主导产业,开发区有目的地培育具有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的地标性“名片”产业。特别是要培育开发区名片产业和名品企业。大力发展超级电容炭、高性能石墨等新材料产品。
四、项目精准引进落地达到新水平
紧紧围绕“2+3”产业定位,凸显开发区产业优势和特色,策划、筛选、论证重大项目,抓大项目和优项目,实现项目精准引进、高效落地。以配套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大产业链项目引进力度。提高“项目+研发”的引进力度。重点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提升开发区产业优势和整体创新能力。
五、营商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
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打造“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营商环境上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处理好政商之间亲与清的关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和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引导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开发区服务质量,营商环境争取进入全国一流行列。深化“三化三制”“政管服效”“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构建包括科技成果、政策、招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开发区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运行机制,逐步把建设、招商、运营、服务等事务通过市场化方式委托给专业公司或专业团队管理。推动开发区中小制造产业集聚区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建立一般工业项目“全承诺、无审批、拿地即可开工”制度。尝试建立合作共建园区。
六、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由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一直在积极探索固废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这些产业真正走出去;同时,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综合开发固废资源,实现固废利用的人才、科研、资本等要素走向国际化道路。
大同、忻州、乌兰察布等区域的开发区都在发展固废综合利用,朔州经济开发区固废利用产业要融入大朔忻乌大经济圈,实现固废利用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太原、大同、忻州、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区域的开发区正在发展半导体材料、石墨烯、碳素新材料、钙基新材料、炭基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朔州经济开发区以碳基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主动融入太大朔忻乌大经济圈,形成活性炭、石墨烯、碳素等新材料产业圈。太原、大同、忻州、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正在发展风电装备制造,朔州经济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融入太大朔忻呼乌大经济圈,实现风电装备制造与风电产业同步发展。
七、各项指标实现新突破
根据《朔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发展目标和《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朔州经济开发区目前发展水平,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突破355亿元,年均增速31.99%;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速28.29 %;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速37.1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00万美元,战略性新兴突破2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家,“四上”企业突破200家,开发区平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到350万元/亩,平均单位面积产出强度提高到300万元/亩,平均单位面积税收强度提高到20万元/亩;通过数字化实现产业节能环保低碳治理的精准化、差异化、高效化(见表3-1)。
表3-1 朔州经济开发区“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全国 |
山西省开发区“十四五”平均增速 |
朔州经济开发区“十四五”指标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 |
- |
32 |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 |
- |
15 |
37 |
3 |
工业投资年均增速 |
% |
- |
20 |
>20 |
4 |
转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
资比重(10分) |
% |
- |
- |
85 |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速 |
% |
- |
- |
15 |
6 |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 |
% |
- |
- |
10 |
7 |
“四上”企业数年均增速 |
% |
- |
- |
15 |
8 |
产出强度 |
万元/亩 |
- |
- |
300 |
9 |
投资强度 |
万元/亩 |
- |
- |
350 |
10 |
税收强度 |
万元/亩 |
- |
- |
20 |
1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开发区GDP比重 |
% |
>17 |
>17 |
>17 |
12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开发区GDP比重 |
% |
10 |
10 | |
13 |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
% |
7 |
20 |
第四章
创新是实现新目标、新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朔州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以创新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装备制造、固废利用、新材料、新型建材、农牧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编制创新工程、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等“十四五”创新任务图,整合人才、金融、土地、技术、数据等各要素,形成创新活力强、创业潜力大、创新动力足的一流创新生态系统。
第一节
创新工程是开发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重要抓手。开发区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方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
一、建设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
朔州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开发区煤、电装备制造、储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新一代信息技术、农牧产品加工等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建设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针对重点科研项目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通过开发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委托科研院所等方式,实施一流创新工程。
二、实施财税金融服务创新工程
以创新链为牵引、产业链为导向推动要素链、制度链、供应链多链耦合。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创新覆盖工程,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为创新主体、产业主体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等财税优惠政策。完善落实重点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通过保险公司介入,采用投保理赔方式提高下游应用企业使用新材料产品的积极性,促进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
第二节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作为技术创新的载体和基础,其多元化、多层次化、精准化是集聚创新资源和发挥创新动力的重要支撑。目前,创新平台包括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星创天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孵化平台。
一、积极争取建设智创城
目前,我省计划建设15个智创城,其中每一市计划建设一个智创城。朔州经济开发区作为朔州建立开发区时间最长、产业最齐全、最具地方特色的开发区,有潜力和能力建设智创城,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新平台。优化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多种类型的众创空间,吸引大学生、企业员工和研发人员到众创空间去创新创业,通过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构建“创业苗圃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的双创全产业链培育体系。只有链条完整了,才可能使思想创新转变为现实成果。
二、建立“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开发区国家级、省部级等高端平台比较缺,这直接影响开发区固废综合利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十四五”时期,朔州经济开发区精准引进服务于开发区主导产业的专业性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实验室,尝试建立具有“四不像”(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特征的固废综合利用研究院、装备制造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和新型建材研究机构。积极适应市场需要,拉动产业发展,提高开发区原始创新能力。对于新材料产业整个亏损的情况进行研判,解决行业内共性问题。支持建立北大工学院-朔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争取建立1个国家实验室或省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助推开发区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企业级产品开发创新平台
为凸显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朔州经济开发区实现规上企业创新中心全覆盖、创新活动有实质性突破。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研究中心落户开发区。支持本地企业同国内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推动所有规上企业成立研发机构,根据企业发展实质性开展研发活动,实现规上企业创新活动有新突破。
四、积极尝试建设离岸创新服务平台
积极探索飞地科研新模式,鼓励规上大企业同国际国内相关产业顶级研究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在这些地区尝试设立离岸创新孵化基地,不断拓展提升平台创新服务能力。积极将孵化成果在开发区转化应用,实现开发区各产业创新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升级。
第三节
创新主体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等。朔州作为人口萎缩型城市,留住人才难,引进人才更难。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需要有一流的创新人才作支撑。所以,培育创新主体,聚集一流创新人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一、培育领军企业成为创新排头兵
将朔州经济开发区煤、电、铝、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重点培育成高科技领军企业的排头兵,根据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规上企业创新研发全覆盖。推动领军企业加快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
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措施,精心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快速成长。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培育“小升规”企业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平台、特色中试基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
三、挖掘创新平台的支撑潜力
朔州经济开发区要抓住建设智创城的机遇,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双创全产业链培育体系,吸引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创新人员依托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激发开发区创新创业活力。积极申报省科技厅、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和山西省创新生态服务支撑专项计划。
第四节
创新文化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灵魂。朔州经济开发区要塑造人人都参与创新、人人都为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鼓励创新、保护权益、积极转化、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一、培育创新意识
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朔州经济开发区需要通过培训、观摩、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升开发区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科研人员、普通员工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对于开发区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创新意识培育要成为常态。
二、以创新活动引领创新文化建设
只有创新的氛围才有创新的活力。鼓励朔州经济开发区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如企业创新培训、企业家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通过网络实现跨区域创业活动。 开发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人人参与创新活动。智创城作为创新的主要载体,积极服务于不同创新主体的需要,以创新活动引领创新文化。
三、构建多层次综合立体的创新文化体系
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人人都参与创新,让创新成为工作的重要部分。开发区重视创新文化的培养,通过建立人人都能创新的考核机制、转化机制和参与机制等,让每个人都有创新的空间和热情。
四、塑造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文化氛围
创新成果作为创新主体脑力劳动的成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有保护好创新成果,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参加到创新的活动中来。可以通过申报专利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创新成果进行有效保护和转化。开发区每年应投入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
五、构建容错的创新文化
创新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是有风险的,也可能失败。开发区应塑造容错的创新文化,宽容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失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尽量规避创新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为一切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宽松的环境。
第五章
第一节
“六新”代表生产力变革的趋势,为开发区指明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朔州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新基建对新经济、新动能的先行引导作用,高水平搭建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打造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的“新平台”,进一步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到“十四五”末,新基建技术短板基本补齐,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明显增强。
一、加快5G基站建设
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实现开发区全覆盖。积极探索5G在开发区一二三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场景,依托开发区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开展5G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开发区企业的战略对接。探索工业、现代服务业、农牧产品加工与5G联合发展,5G+无人机、5G+VR直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全覆盖。
二、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朔州经济开发区能源、区位等基础优势,推动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大数据服务公司,形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中心格局,构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与文旅、医疗、交通、教育、农牧产品加工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开发区和企业管理智能化。山西北方北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北方北斗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8亿元,用于大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共享及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生产研发。到2025年,朔州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互联网全覆盖。碳基新材料领域培育1-2个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开发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固废利用、大数据等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
第二节 培育引进新技术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储能、文化旅游、农牧产品加工、煤电等领域,梳理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整合各种创新要素,重点攻关,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为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提供最核心的技术支撑。
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工程
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聚焦“卡脖子”技术、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研究制定《朔州经济开发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专项行动方案》,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各种研发资源,争取在这些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攻关一批技术,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新产品,加快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重点扶持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加速科技产品对开发区其他产业的渗透力。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施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开放工程
针对开发区技术短板,特别是在固废利用、新材料、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储能等领域存在技术短板,积极争取在这些领域引进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实施规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开发区科技创新,特别是对于固废利用、新材料等具有共性问题的技术创新,要积极利用省内外、国内外科研资源,以开放引领创新,以创新带动开发区产业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体系中。
三、实施技术攻关人才培育工程
鉴于朔州一些大中专院校有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陶瓷等相应专业,开发区力争通过培育工匠、技术人员留住本地人才,以服务于开发区需要。与此同时,以朔州经济开发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任务为依托,精准引进朔外人才,实现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共建共培共创机制。
第三节 发展新材料
加快新材料产业高端化、聚集化、绿色化,是提升我国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方向。朔州经济开发区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在固废综合利用、碳基新材料、铝材料等领域,加快科技攻关、产业升级、补链延链融链,争取固废利用新材料有重大突破。
一、力争在碳基新材料领域有重大突破
朔州经济开发区立足碳基新材料领域,加快延链强链补链融链,形成碳基新材料产业集聚,以负极材料、煤系针状焦、煤基碳纤维、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超级电容、活性炭、非织造布等产品为基础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加快新材料与相关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以山西三元炭素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碳基材料研发、中试、产业化进程。依托山西晋豫融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高端耐火材料高精细炭素。
二、力争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领域有重大发展
积极引进固废利用优秀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变废为宝。只有科技上有重大突破,固废才能变宝。积极探索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合作模式,实现本省产学研用一体化。积极延伸固废利用产业链,盘活开发区粉煤灰等固废资源,实现固废综合利用向新材料、新型建材等领域延伸。
三、力争在铝材料应用方面有重大拓展
依托朔州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和电力能源优势,做大做强铝业有很大空间。一方面,提高铝材料的科技含量,扩大铝材料的应用范围,延伸铝业产业链,重点发展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型轻量型铝合金产品;另一方面,延伸开发区铝材料产业链,打造铝材料产业集群。
第四节
力争打造具有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地位的高端制造装备、生产线或精密设备。朔州经济开发区充分挖掘煤机装备制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潜力,加强基础配套能力,强化优势产业战略主导地位。
一、重点发展智能煤机装备制造
紧紧围绕智慧矿山建设,不断开发和延伸智能煤机装备新的产业方向。加大智能矿山重点岗位机器人、煤矿物流网传感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紧紧围绕朔州露天煤矿所需的特殊装备和通用装备,不断研发新的煤机装备产业链。推动智慧矿山建设需要和煤机装备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
二、巩固提升新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
在引进龙头企业补链风电装备产业链的同时,加快风电设备产品升级换代,推进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工厂建设。积极推进罗克森发动机、泰胜风能、昌能新能源装备等项目建设。朔州经济开发区煤电铝等产业生产过程能耗比新兴产业高,节能空间比较大。开发区聚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发展环境监测、固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管控一体化及诊断运维服务体系。同时,还可以研发开发区智慧节能环保产业链。
三、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工业、现代服务业、农牧产品加工面临一场装备的改造升级。智能装备将成为新装备发展的重要领域。朔州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推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重点发展矿山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摄像机、智能传感器等,推动相关产业走向智能制造,推动形成朔州机器人产业集群生态体系。
第五节
围绕核心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技术产品的转化与开发,强化新产品的市场推广与应用,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
一、开发地标性新产品,打造开发区“名片”产品
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提高开发区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影响力,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铝业、轻纺业、农牧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等领域打造朔州开发区地标性产品。
二、以融入国内国际循环体系为契机,扩大新产品影响力
开发区装配式建筑、新型建材等产品有最佳辐射半径,我们需要通过打造开发区地标性名片,助推这些产品服务于朔州周边地区。而煤机装备、风电装备、铝业等领域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地标性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三、加快推进新产品转化,为新产品提供精准服务
强化企业创新品牌意识,引领企业加快研发投入,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的各项政策。建立新产品应用推广机制,进一步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培育企业品牌。支持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为开发区品牌建设提供精准服务。
第六节 培育新业态
新业态在大数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需求倒逼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开发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号召,深度挖掘产业端潜力,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结合朔州经济开发区实际,着重推进智能制造、智慧物流、跨界融合、文化创意四大新业态的发展。
一、积极布局产业智能化新业态
围绕开发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煤电、现代农牧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以互联网、大数据推动建设一体化产业供应链平台,聚合上下游全产业链企业,打通生产制造、支付交易、信用评价、金融服务和物流配送等全要素和全链条,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培育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互联网新模式。
以互联网助推开发区产品、人才、科技等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体系中。依托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延链融链,构建产品、人才、科技的立体循环体系。
二、建设智慧物流新业态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融合,打造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直接带货等电子商务新业态,推动直播电商赋能农牧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和其他特产产品。依托临港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公共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物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培育跨界融合新业态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结合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特点,探索“互联网+”“旅游+”“新材料+”“固废利用+”等各类跨界融合新业态,积极培育互联网+工业、服务业、农牧产品加工,固废利用+新型建材等新业态,实现产业融合与集成发展。
四、培育文化创意新业态
依托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农牧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创新产业,以引进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和品牌培育中心,以智慧旅游、创意互动平台为动力,推进生态旅游与农牧产品加工、休闲娱乐、工业旅游等创新产业发展,尝试开发影视项目和电影项目等,积极探索生态、生活、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吸引百姓走进来,释放消费潜力。
依托科创商务园区,发展会议会展、数字文化、商务服务等文化服务产业。加快园区会议、会展中心建设,引进和培育专业的会展主办机构,围绕开发区装备制造、固废利用、新材料、新型建材等重点发展领域,举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展会,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会展,通过产业会展引进投资项目。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推进示范区金融中心建设,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设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政府引导基金。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建立拟上市或挂牌企业资源库,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加快培育和引入一批知名服务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商务咨询业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商法等专业咨询服务。
第六章 构建“一区五园”产业布局
第一节 “一区五园区”总体布局
朔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朔城区东部,规划总面积99.86 平方公里,由科创商务园区、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新兴产业园区与临港物流园区五大园区组成,总体形成“一区五园区”的空间布局,力争打造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山西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晋北产业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示范区、朔州产城融合发展新区、朔州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一、“一区五园区”空间布局图
朔州经济开发区依托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建立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通过改造升级原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整合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和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的产业链条,发展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建材、粉煤灰综合利用、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建设晋北产业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示范区。按照重点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保护等原则,推进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有效集聚与合理分工,打造若干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期内,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整体上形成“一区五园区”的空间布局(见图6-1)。
图6-1 朔州经济开发区“一区五园区”总体布局
说明:该图片来源《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二、“一区五园区”产业总体布局
(一)科创商务园区
科创商务园区规划用地规模为13.60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大新路,西至平朔生活区东墙外,南至民福街,北至大运二级路。
科创商务园区以发展科技孵化、信息技术与总部经济等 产业为主导,以科创、商务及配套居住功能为主体的城市功能拓展。加快建设中美新能源技术研发(山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以科技孵化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信息技术、总部经济等。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煤炭机械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孵化,推进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和培育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建成晋北煤炭转型发展示范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
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规划用地规模为 11.05 平方公里,包含原神头片区和固废片区。神头片区用地规模为 3.59 平方公里,东至新磨村、王村,西至安庄村,南至北同蒲铁路,北至司马泊村;固废片区用地规模为 7.46平方公里,东至壕头村西侧,西至朔城区神头镇吴佑庄村,南至水磨头村,北至马跳庄村。
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以发展固废综合利用、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以生产及配套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园区。其中,西部园区以煤电综合利用与生态休闲为主导产业。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依托山西神头电力公司,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水平,实现煤电标准化发展,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粉尘和风速巡检机器人应用等,加大煤炭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推进与北京大学及相关废弃物综合利用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固废综合利用研究院的建设,实施循环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再生综合利用,延伸发展链条,壮大固废产业发展。打造煤电一体化示范区和煤电产业集群,加快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和孵化器建设,建成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园。
(三)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
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规划用地规模为7.56平方公里,东西以朔南大道为中心两侧扩展700米,南至煤电街,北至教育街。
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以发展煤炭深加工、农牧产品加工与生态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综合服务红旗牧场的产城融合发展。利用麻家梁煤电产业、煤机装备、固体废物重新利用,发展耐热材料,建设煤电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同时,依托红旗牧场、山阴农牧场,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及生态旅游等,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基地。
(四)新兴产业园区
新兴产业园区规划用地规模为 34.35 平方公里,包括现在富甲工业园区和红旗牧场的三分场。整合后,东至东环高速、西至三分场西边界,南至南环高速北 100 米,北至富甲园区北边界。
新兴产业园区重点打造和承接京津冀和东部沿海产业承接基地,按照“飞地经济”模式,建设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中试基地、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电商创业基地等项目工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配套发展储能、医药、食品等产业。建成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加快起步区建设。按照“分期规划、尽快启动、分布实施”的原则,将新兴一路以东、新兴九街以北、新兴五路以西、辛庄变电站以南的区域划定为开发区起步区,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
(五)临港物流园区
临港物流园区规划用地规模 33.30 平方公里,依托正在建设的太原高铁和朔州机场而建。东至朔州机场快速路,西至东环高速,南至朔广线,北至里林庄村北边界。晋北经济区产业集聚的平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依托煤电产业链,以发展先进制造、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综合型产业园区。
临港物流园区以发展临港现代物流、晋北保税物流、区域电商调度与临空大数据等产业为主导,以生产与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民用机场和高铁站的区位优势,发展临港现代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建设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智能制造技术转化基地和中试基地、工业大数据中心、3D 打印孵化器、物流平台和调度中心等。打造晋北保税物流园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平台,进出口加工等产业,提升朔州对外贸易水平。建成晋北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示范区。
园区强化高铁站、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设施区域服务职能,依托高铁站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长途客运站,同时积极 布局出租车、市内公共交通与共享出行等多式联运交通方式;预留机场疏港路连接大运高速朔州支线,通过快速路系统实现港口人流疏导与货物流通,加快实现多式联运,充分发挥民用航空、普路、高铁、公路协同叠加效应,提高物流效率。
第二节 产业融合
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特点是固废综合利用与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等产业具有融合性,进而形成多种产业链;与此同时,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与周边开发区产业具有融合发展的潜力。
一、“一区五园区”产业的融合发展
围绕产业链、服务链,通过交通网络连接科创商务园区、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新兴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朔神路和准朔铁路将神头电力产业园和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联系起来,实现煤电、煤化工、煤—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和脱硫石膏—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链的紧密联系,一体化的联动发展。科创商务园区通过文远路、张辽北路、长宁路与朔州主城区紧密联系,实现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和产城联动发展。朔州绕城高速将新兴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朔州城区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发展研发和服务、农产品加工业与临港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等,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融合了一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与旅游业融合,实现产业园区与农牧区,一二三产的内部联动发展。
二、与周围园区产业的融合发展
依据我省“一群两区三圈”的空间布局,强力打造太原城市群核心引擎,加快打造太忻经济区、大同经济圈,朔州经济开发区要加快融入太忻经济区和大同经济圈,强化区圈与朔州经济开发区的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带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吸引人口集聚。
结合晋北城镇群建设,提高朔州晋北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围绕煤炭产业和煤机装备制造业,建设粉煤灰产业高端商务会展中心、粉煤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粉煤灰产品设计和中试中心、粉煤灰行业信息大数据中心。实现与平鲁平朔东露天循环工业园区的煤电、固废循环利用技术,山阴县北周庄低碳循环工业园区建筑材料技术,围绕电力机、发电机、变速器、煤机制造、机车厂研发等,与山西大同装备制造产业园在煤机技术、煤炭产业转型等方面进行合作;原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煤机设备—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衍生循环产业链的建设经验等(见图6-2)。
图6-2 朔州经济开发区区位图
说明:该图片来源《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
第三节 产城融合
朔州经济开发区作为朔州转型的主战场和产城融合的集聚区,统筹开发区与城镇圈内公共服务配置,促进开发区与城镇圈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资源互补、服务共享。充分发挥开发区在产业引领、对外开放、人才集聚、创新生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助推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坚持以“职住平衡”为导向,以人口结构和规模优化为基础,着力促进人与就业、人与城市、产业与城市的匹配,科学配置住宅、产业、交通、生态和公共设施,合理设定各类用地的比例和人均指标,通过存量更新、结构优化、集约用地等手段,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短板,满足开发区住宅、商业综合体及学校、医院、交通、物流、体育运动等基础设施需要,实现开发区与城市公共服务共享,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产城融合新模式。
一、以产促城
产业发展强度是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的主要基础,只有强的产业发展动力,才能融入城市发展空间中去。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退城入区,提高城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设施共享度。以朔州经济开发区“一区五园区”为载体,完善市政服务,加快推进职工公寓、专家公寓及配套生活区建设,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区,夯实朔州经济开发区向工业新城转变的基础。以科创商务园区与朔城区融合发展,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用地与神头镇统筹布局,新兴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高铁站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改造提升老城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在新兴产业园区、科创商务园区加大商业网点布局,鼓励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做强城市经济。支持朔州经济开发区托管其他园区,鼓励国有企业建立“区中园”。
二、以城兴产
人口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开发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提升朔州经济开发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力,让人才进得来、安得心、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创新晋北城镇群高校、研究机构与朔州经济开发区之间产学研用合作的方式和渠道,从专业设置等方面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挥以人为中心的产城融合新动力。大力发展朔州经济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吸引百姓进入开发区,培育开发区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只有开发区人才集聚了,才有活力,才能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
三、产城融合
加快完善园区内光缆通信基础设施,交通、水、电、路、气市政等基础设施。在新兴产业园区和科创商务园区完善居住、商务、交通等配套设施,以良好的城市功能吸引补链型外商项目入驻,提高产业链整合度。深度挖掘城镇生产和生活需求,引导交通运输、金融、现代商务等产业与城镇市场对接;深度挖掘神头镇、沙塄河、贾庄、福善庄等乡镇生活需求,引导旅游、健康养老、物流等产业与城镇对接,开拓本地市场,降低城镇生活成本和产业营销成本。建立产城互动机制,在制定城镇发展政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等环节,将产业发展需求纳入城镇需求体系中去,实现产城政策共赢、设施共享。
依托朔州绕城高速、S303、朔南大道、朔广线等交通通道,将朔州经开区“一区五园区”积极融入城区、神头镇、福善庄等乡镇,发展物流、商贸等服务业,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积极策划建设项目,主动对接朔州市各专项规划,积极融入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积极推进与园区、城区、镇区、社区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格局。
坚持工业与城市互动,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规划引领,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依托开发区智创城、研发中心等平台,让人才有留住和创业创新的机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新模式。
第四节 准入控制
朔州经济开发区作为建设美丽朔州、生态朔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发展应遵循空间效益、环境效益、开发强度和综合空间准入条件等的控制。
一、空间效益准入控制
以《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依据,以《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为参照,考虑朔州市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开发区空间效益的现状。明确不同产业的空间效益控制要求,结合开发区内各园区主导产业的要求,确定分园区的效益准入控制建议。各园区空间效益的控制以国家、省、市政府的相关要求为底线,逐步达到控制准入的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防止企业多占少用。
二、环境效益准入控制
朔州经济开发区以神头泉域重点保护区、桑干河自然保护区薛家庄分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生态林地为区域生态板块,以恢河—七里河—桑干河及其滨水生态控制区为主要生态廊道。鼓励重点企业实施低碳化、无碳化改造,提高新能源利用占比。根据各不同园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特征,制定不同的环境目标,选取不同的环境控制标准,对进入该区域的企业从排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环境准入要求(见图6-3)。
图6-3 朔州经济开发区生态空间控制图
说明:该图片来源《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三、开发强度准入指标
选取容积率作为开发区的开发强度准入指标,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开发区的实际,参照其他类似开发区的经验结合不同分区产业门类的特征和景观特色,提高开发区容积率。
第七章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
为推动山西转型发展,加快壮大新动能,我省重点培育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光电、新能源、炭基新材料、生物、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煤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和大健康、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文化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未来战略性支柱产业,有色金属、绿色建材、特色轻工业等特优势产业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结合朔州资源、环境和发展优势,朔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2+3”现代产业新体系,严控“双高”项目,以技术创新引领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绿色集约低碳发展。
第一节 做强装备制造产业
一、做强煤机装备制造
巩固强化关键配套部件,打造配套完善的智能煤机全产业链。力争形成从产业链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冶炼加工、配套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智能煤机装备主机制造,再到下游的相关产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后期服务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引导相关企业围绕重点煤机设备进行产业配套,实现本地优质供应商有序融入集团供应链。鼓励本地煤机企业与煤矿企业合资合作,做好本地“内循环”。发展煤机设备租赁业务,由单一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形成煤机装备产业新的增长点。
以智能、高端和绿色为方向,重点发展煤机装备产业,培育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煤机品牌,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型煤机制造基地,打造晋北煤机制造产业集群和优势煤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体系。依托永富机修、汇永青峰等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实现煤机成套设备技术改造。依托平朔宇辰、山西诺浩、山西中煤四达、山西繁盛昇等,加大高效智能化煤炭采掘及运输机构、探测机器人、综合智能一体化生产控制和执行系统、煤矿物流网传感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二、做强风电装备制造
为服务山西风力发电之需,朔州经济开发区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加力,促进风电装备制造业与风电产业同步发展。加快相关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风电装备产业配套,特别是对风电叶片、整装电机、制动器等配套引进的引进,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朔州绿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及配件,积极引进北京金风生产风力主干发电机、上海泰盛风能生产风电叶片的企业,实现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生产,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持续加强叶片技术、传动链技术、控制系统技术和大容量变流器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研制,提升风机装备运行可靠性与机组轻量化设计。重点围绕智慧风机设备发展,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以及5G通讯技术,根据风场情况设定叶片功率,通过电子雷达等装置调动叶片方向,实现风机装备远程运维与数字化控制。
三、做强机器人智能制造
按照山西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以应用促产业,以产业促研发,推动机器人产品创新,大力引入发展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着力形成朔州煤炭救灾、瓦斯和粉尘巡检机器人、采掘机器人、专业辅助等机器人产业基地。
培育3D打印。加强本地跨界融合,鼓励机械制造、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建立智能化煤化工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加强3D打印在产品制造中的应用。建设3D打印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高端链接中关村3D打印产业和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强科技型企业与山西高校合作,建设3D打印研发中心,加强人才培养。
四、做强煤、电装备制造研发机构
培育装备制造产业一流的科研团队和研发机构。建立国家级、省部级技术机构上多下力气,鼓励企业建立高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加快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研发制造体系、维护体系、智能制造诊断评估等。争取在引进相关产业时将企业与研发机构一并引进,建立煤机装备、风力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研发体系,提高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助力我省“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十四五”末,实现装备制造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第二节 做优储能产业
一、加快建设储能全产业链产业园
储能全产业链产业园是我区承接朔州市“一委一室一院一园”规划中的储能全产业链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初步确定建在新兴产业园。充分利用朔州市运营电力总装机和风电装机规模在全省第一优势,积极采用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管理技术,将风能、光能、水能等分布式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组成的微型能源网络互联起来。紧紧围绕储能全产业持续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聚,推动全市能源互联网建设,全力打造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朔州能源互联网的排头兵。
二、实现产学研用合作提高储能产业效能
一方面,积极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提高储能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开展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提高开发区储能项目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朔州储能研究院对开发区储能产业的支撑力度,实现创新资源成果的本地转化。另一方面,加大储能应用场景招商力度,鼓励开发区企业利用新型能源,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十四五”末,储能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建立和完善储能产业安全和应急管理制度
当前储能产业,无论是规模化后储能技术自身的安全性与能量密度,还是灾害发生后由储能配置引发次生灾害的可能性,都应制定必要的行业安全规范和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做到有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做到防微杜渐,应对有效。
第三节 做专新材料产业
一、做专碳基新材料
充分发挥朔州资源能源丰富的优势,围绕新型固废综合利用、碳基新材料等方向,以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
全力发展碳基新材料。加快科技攻关,以负极材料、超级电容、活性炭、非织造布等产品为基础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升级、补链延链实现碳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化发展。以山西三元炭素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碳基材料研发、 中试、产业化进程。依托山西晋豫融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发展高端耐火材料高精细炭素。引进碳基新材料上下游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融链,打造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
二、做专固废综合利用
积极引进固废利用优秀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变废为宝。只有科技上有重大突破,固废才能变宝。积极探索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合作模式,实现本省产学研用一体化。积极延伸固废利用产业链,盘活开发区粉煤灰等固废资源,实现固废综合利用向新材料、新型建材等领域延伸。煤炭固废材料,发展保温耐火材料、地板和家具板材等绿色建材,以及石墨烯、碳纤维、保温硅酸钙板等新材料等。加快建设和壮大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等为主的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随着我国建材行业的新革命,粉煤灰及煤矸石标砖、新型建筑复合材料成为建筑市场新的需求。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重点引领国家建材中心北新建材集团、朔州市新时代混凝土有限公司走向智能、环保、集约、高端。以智恒泰新型保温材料为龙头,做专做强该产业。已立项新型玻璃纤维保温材料项目,已开工大型工字钢和新型膜材加工制作及研发项目,已开工建设膜结构、钢结构制造车间项目,正在积极开工涂覆玻纤网格布生产线项目和500万吨粉煤灰精细化综合利用项目。
鼓励新型建材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发中心,真正从市场的需求侧引领企业进行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建材产业走向高科技化,做优做强新型建材产业。
三、做专铝材
力争在铝材料应用方面有重大拓展,依托朔州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和电力能源优势,做大做强铝业有很大空间。一方面,提高铝材料的科技含量,扩大铝材料的应用范围,延伸铝业产业链,重点发展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型轻量型铝合金产品;另一方面,延伸开发区铝材料产业链,打造铝材料产业集群。朔州能源铝硅合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铝深加工项目,生产铝合金建筑模板、汽车用铝合金精密铸件、机械用铝型材,实现原铝水80%就地转化,以铝产业园区化形成铝产业集聚区,带动朔州市相关延伸产业的发展。“十四五”末,实现新材料产值突破50亿元。
第四节 做精轻工业
一、做精大纸业
充分利用区位、土地、电力等等优势资源和开发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园区热力电力资源,统筹规划发展污染负荷低、绿色环保的卫生纸(特指厕用纸)、纸巾纸(面巾纸、手帕纸、餐巾纸)、擦手纸、厨房纸巾、卫生用品吸水衬纸、大卷筒原纸等生活用纸产业。积极引进金佰利、宝洁、乔治亚-太平洋、爱生雅、APP、王子制纸、CMPC、恒安、维达、大王制纸等龙头企业,完善园区产业服务功能,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包装、印刷企业配套集群发展。坚持“绿色纸业”的方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能力,增加新动能,努力实现生活用纸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做精特色农副产品和健康食品
重点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产业,依托“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立足朔州市特色农牧产品资源优势,依托山东老汉农产品实业有限公司、朔州聚粮源农产品公司、朔州市盛峰农牧有限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品牌培育和队伍建设,做大、做强、做特、做精优质藜麦加工产业、酒加工业、荞麦、胡麻等小杂粮农产品加工,大力建设现代农牧产品加工大基地,合理布局产业链条、科技研发、加工园区、综合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区。
充分发挥朔州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优势,利用新兴产业组团的标准厂房,重点引进食品加工企业,打造休闲食品产业集聚区,支持引导农副食品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大力推动畜禽肉加工、高级食用油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朔北地区重要特色农副食品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食品、速食产品、休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等新兴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实施“三品”行动,开展食品加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扩大高端营养食品供给;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朔州知名品牌。
三、做精医疗器械加工业
围绕“创新、绿色、智慧”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引进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优质企业,打造医疗器械研发、孵化、生产、销售为一体完整的行业链条,建设国内具有影响力、充满创新力的高水平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十四五”末,开发区实现轻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
第五节 做高现代服务业
依托开发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研发、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人才、科技、物流、资本等要素供给水平,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
一、加快建设智慧物流服务业
依托大秦、京包、北同蒲铁路大通道、高速公路网及干线公路,借助朔州机场和朔州高铁建设,朔州经济开发区需依靠智慧物流业,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和“一带一路”经济圈。
依托临港物流园区,以建设智慧物流园为目标,配套发展临空工业、进出品加工产业。着力引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智能型的知名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缩短企业物流时间,节约企业物流成本。增加仓储、加工、包装、物流配送、精准送达等增值服务,形成开发区内完整的高附加值物流供应链。
以引领龙头物流大企业为核心,配套发展物流相关产业,实现开发区物流业延链强链补链融链。以大数据为纽带,实现开发区农牧产品和工业产品的精准高效流通。正在积极引进山西德润科技物流园项目,积极开工智能制导精密制造车间及空天信息数据服务中心项目。
二、积极构建精准高效科技服务业
紧紧抓住山西智创城建设的有力时机,聚焦智慧、智能、智力,有效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是引领带动朔州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双创支撑平台。智创城将以支持创新创业为核心,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构建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应用协同平台、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企业创新活动体系、专家顾问委员会等系列举措,搭建全方位、专业化、便捷化、自适应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鉴于朔州经济开发区科研力量比较弱,国家级、省部级的技术中心比较缺乏,积极探索离岸创新模式。一方面,加快企业与国家级、省级重要院校合作力度,将企业研发任务飞出去,实现跨空间的科研合作。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促使其研发成果飞回来转化应用,实现成果转化跨空间。
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现所有企业科技活动全覆盖。充分利用朔州本地院校科研资源,加强企业与本地院校科研、人才方面的深度合作。特别是要挖掘本地院校在新材料、物流、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工匠人才,做好朔才朔用。
盘活现有技术中心和技术资源。只有亏损的企业,没有亏损的产业。目前,朔州经济开发区规上新材料企业总体上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新材料产业科技含量低,创新跟不上,难以融入新材料中高端循环体系中。为此,开发区一方面要为新材料产业提供精准的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对企业研发中心和引进的研发机构实行动态考评管理机制,对于没有创新能力又有占用公共资源的“僵尸”研发机构进行腾龙换鸟,将有限的科研平台用于精准服务于企业。重点扶持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大数据、智慧物流等产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对于新引进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亚麻纺织业可以有适当倾向。
充分挖掘现有创新平台的功能。充分发挥慧源创新科创园的服务功能,该科创园2015年投资建设,位于高端商务办公区,有A、B、C、D四座,分别为科技文创基地、电商基地、小微企业配套服务基地、联启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目前,该C座作为高层次人才公寓,入住率才12.5%,共入驻企业才30多家,未来规划入驻企业500多家。
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
着力提高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分支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开发区企业上市。积极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围绕企业金融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国有商业和政策性银行的主体作用,吸引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构建贷、投、债、股、信、险、财、租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支持开发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培植5家上市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强化发展电子商务业
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创业创新,提升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水平,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体系。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从传统的交易平台向研发设计平台、生产加工平台、物流配送平台、金融融资平台拓展和转型,引导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加强开发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检验检测、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资质认证、物流仓储、人才培训等服务,不断提升开发区要素吸纳能力、项目承载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引进区域性运营总部和电子商务结算中心项目,构建包括交易平台、IT服务、网络营销、运营服务等环节在内的较为完善电商产业链;建成以制造业B2B电子商务应用为主要特色,以跨境电商、大宗商品、网络零售、物流服务为补充的电商产业集群。将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成为朔州市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口岸,晋北互联网服务外包基地和电子商务运营基地,实现对外贸易相关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五、规范发展旅游服务业
统筹经开区“一区五园区”工业文化资源、红旗牧场的农牧田园文化资源等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工业、旅游+农业,彰显以平朔露天煤矿和神头电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特色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休闲体验文化,融入晋北旅游黄金圈。在神头电厂等现代工业观光体验区建设的同时,着力开发市域范围内工业遗产资源,打造旅游精品。一是建立煤炭历史博物馆。将废弃的煤炭企业厂房改造成以煤炭为主题的博物馆,以煤炭的形成和分布、煤炭资源的探测与开发、煤炭采掘技术的发展及煤炭后期加工提炼等为主题设置不同的展区使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煤炭的历史及生产过程。二是设立矿工体验游项目。根据煤炭企业现场设备设计煤炭采掘、后期加工、提炼等体验项目,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不仅能够体验矿工的感受,更能深入地了解煤炭的生产过程。推进旅游产业和农业融合发展方面,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结合红旗牧场深度挖掘具有晋北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村等旅游产品。“十四五”末,实现现代服务业产值突破50亿元。
第八章 全力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积极加快区域产业合作
根据朔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布局,抢抓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加强与太忻经济区、晋北城镇圈、京津冀、呼包鄂榆城市群、蒙晋冀长城金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多层面合作,积极探索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
根据全国产业转移名录,一方面,积极引进适合朔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产业。如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引进+项目+科研机构+产业”的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省内外优秀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融合的引进模式。再者,充分利用好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挥开发区土地、资本、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第二节 建设开放的功能平台
针对开发区利用外资比较少、国际合作力度比较小等问题,全面落实对外开放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
一、探索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
开发区可以尝试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与德国、日本等进行合作,推进建立中德、中日等国际合作产业园,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开发区建设。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开发区企业参与国际展会、中博会等国际展览会,以会促创新。
二、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依托临港物流园区,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集聚朔州地区名优产品,通过智慧物流、通关报检服务、进出口商品检测和展示等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条服务,将朔州开发区乃至整个朔州市产品进行集聚、推广和销售。特别是对于现代优质农产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推向国际市场。
第三节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朔州经济开发区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以循环促创新,以创新引领循环。
一、发挥开发区能源富集优势,实现产业微循环
开发区有煤矿、电厂、铝产业等,应充分发挥开发区煤电富集优势,围绕煤电产业,布局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淘汰落后产能、低质产品和低质服务。围绕开发区固废资源富集优势,实现固废—新材料—装备制造、固废—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固废—碳基新材料—多元应用,以开发区微循环带动煤电铝、固废、新材料、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快融入城市圈,实现产业小循环
依托开发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优势,抓住京津冀城市功能疏解和要素外溢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尝试联合共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联盟、民间商会、文化旅游、区域共建等优势,加大朔州经济开发区与乌大张、呼包鄂榆、雄安新区等跨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快与大同、忻州、太原等功能区的合作,充分融入太忻经济区、晋北城镇圈的产业布局中,实现与大同产业发展、要素资源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营商环境的联动融合。
三、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产业中循环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珠三角、长三角面临产业升级和转移。朔州经济开发区探索建立与上海、深圳、福建等地的长效交流机制。一方面,积极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干部交流或者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开发区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接替这些地区可接替的产业,引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加长加强开发区相关产业链。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
一是加大引进外资力度,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突破一千万元。二是实现开发区产品产业融入国际大循环体系中,以出口带动产业不断升级,特别是对于开发区固废综合利用产品、特色农牧产品等都可以尝试走出去。
第九章 筑就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人才是发挥创新平台功能的核心力量。开发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需要不断扩大创新主体范围,提升创新人才创新热情,聚集创新人才协同创新。
第一节
构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创新转化、科研人员创新服务”的创新服务体系,依托各种平台积极引导不同主体创新创业。鼓励引进重点产业的创业型领军人才。
建立装备制造、固废综合利用、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的专家智库,充分发挥智库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实现本地大学与开发区之间的科研合作。盘活当地创新力量,将大学生引入智创城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朔州籍人才数据库的作用,加大实施朔商朔才“回乡”创新创业工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动态绘制朔才全球、全国分布图,为人才精准引进提供支撑。
推广“校友招商”“老乡招商”新模式,设立跨高校校友总会联盟,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并建设“城市合伙人”服务中心;针对高端人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巩固壮大创新创业队伍。
第二节
根据山西省战略发展规划和朔州开发区产业转型的发展需求,对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等急需高端人才的领域,集中现有资源,有针对地给予更大的引才力度;引进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及科研机构,开展“团队+项目”计划,精准引进开发区确实急需的人才。
优化人才评价制度。研究制定招聘人才的认定标准;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导向,按照“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对不同人才实行分类评价。
建立国际通行的高峰人才遴选机制,并建立人才认定机构。建立开发区高层次人才遴选机制,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增量和存量并重,突出市场作用、同行评价,构建用人主体发现、同行认可、大数据测评相结合的遴选机制,并建立人才认定机构。
创新人才服务模式。设立跨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构筑校友工作“同心圆”;实现“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保障大学生“好安居”;依托在朔高校,建设公益性创业学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抵押担保贷款;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留住人才;通过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就业牵引、政策激励等模式,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
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解决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视野不开阔、专业素质能力欠缺和怕事、避事,不敢抓、不敢管等突出问题,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理直气壮地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对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先行先试等工作中,因情况复杂、风险难以把控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不追究或从轻、减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正向激励,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勇气、锐气和正气。
第三节培育创新主体用才
加强与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农业研究院、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等合作,建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和重点实验室及企业研发中心,以创新平台建设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通过完善产学研用服务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服务体系创新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
目前,朔州经济开发区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低、 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少,仅11家,分散于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十四五”期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0家左右,要在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产业创新集聚区,以引进创新型企业吸引创新型人才。以创新提升开发区产业科技含量。
加快培育10家左右的高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和引进独角兽、瞪羚等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集聚的带动力和凝聚力。
创新用才方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互联网咨询等方式。
第四节 依托优质培训育才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像VR指导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驾驶员、机器人操作工等新的职业。我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提升山西全民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招。朔州经济开发区建设“人人持证、技能园区”,关键要聚焦产业转型、“六新”突破,重点培养服务于开发区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新型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强化产教融合、供需对接,加大覆盖三次产业的技能培训力度。核心要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优质培训供给力度,提升就业组织化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培训的取证率、就业率、增收率,最终要让更多劳动者都能学到一技之长,通过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实现“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即在脚下”的目标。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保障建设
朔州经济开发区已经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加强规划引领,切实保障“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在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政策支持等方面要予以大力支持,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委对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贯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关键少数”的监督,创新同级监督,全面启动“智慧监督”。
二、夯实管委会对开发区工作的统一领导
进一步调整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组,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减少组成部门,优化组成人员结构,明确领导组和领导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其工作机制,强化领导组办公室的作用,从领导组各组成部门抽调专人参加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实行常态化、专业化工作机制。
三、力争朔州市委市政府的更大支持
把推动朔州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作,纳入朔州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积极推进朔州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开发区发展,推进朔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认真履职、谋事创业。市政府安排一定的开发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在打造“三无”“三可”的营商环境上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增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将“保姆式”“店小二”服务落实到位;拓展应用智慧政务、智慧工地、智慧应急、智慧执法、智慧环保等服务模式;加快服务方式变革,不断深化“放管服”“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区内事区内办结”“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做到赋权事项领得到、接得住、管得好。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二、实施产业发展“链长制”
“链长制”由“链长”“链主”“链员”组成,“链长”是政府,“链主”是龙头企业,“链员”是配套企业。根据开发区“2+3”产业布局,由开发区主要领导挂帅,每人负责一条产业链,从全球全国并结合科技发展新动态,绘制产业图谱、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尽快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融链,统筹各个产业企业、资本、科研机构、领军人才、服务资源等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设立企业家接待日,为“链长”“链主”“链员”对话建立平台。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创新中心,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技术示范、品牌辐射、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解决产业链条对接问题。
三、构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高效便利的服务环境
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服务。拓展“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为核心的极筒审批和最优服务。进一步推进承诺制改革,减少审批类项目,增加承诺类项目和备案类项目。优化调整用地供给,优先保障开发区用地需求,积极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实行“标准地”常态化挂牌出让。充分发挥“标准地”控制指标的“指挥棒”作用。拓展“标准地”适用范围,可以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延伸。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拓展全代办范围,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全周期确定全代办范围,对于企业提出的非审批类项目,如技术类服务项目,资金、人才、物流等需求,开发区需根据本地区技术类服务、物流、教育资源、资本市场等情况,提供相应的协助和指导服务。针对投资主体缺乏人才和技术情况,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合作,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将领办代办嵌入“一网通办”“全程帮办”服务流程;加快线上、线下办理流程的有效融合,推行“全网通办”,提高办事效率。创新监管方式,提升“互联网+监管”能力,健全监管标准体系,做到“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四、构建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加快推进开发区法治建设,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打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防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让企业家安心干事创业。
五、构建诚实守信的金融环境
建立覆盖开发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系统。建立健全开发区承诺制制度,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积极探索信用服务产品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推动设立和完善开发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增强开发区承载力。
第三节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优化开发区评价体系
抓好统计队伍建设,加强统计专网建设;做好统计分析,强化统计预警预测功能。完善开发区发展水平综合考核和招商引资专项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考核对开发区的倒逼和激励作用。
二、完善开发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核、资金下拨和绩效评价管理。建立专项资金信息管理平台,改进监管手段,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督查管理。
三、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奖惩制度,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开发区年度用地指标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挂钩的分配机制,实行增加或减少年度用地指标的奖惩机制。
四、加强安全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健全开发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环保问责制度、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制度,防范化解重大环境影响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促进开发区健康、安全、良性发展。注重收集突发事件的重要动态信息,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及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事件1小时内从事发地报省政府,同时报市政府;较大(Ⅲ级)事件1小时从事发地报市政府1小时内从市政府报省政府;一般(Ⅳ级)事件1小时内从事发地报市政府)。推进质量安全提升,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
五、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干部队伍廉政建设
推动开发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开发区努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第四节完善要素保障体系
一、为优化要素资源提供服务保障
目前,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土地、人才、科技、用电、用能、大数据等要素资源,由于各种要素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开发区去收集、管理用好各种要素资源,非常困难。“十四五”期间,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建立覆盖开发区的土地、人才、科技、用电、用能、大数据等要素数据平台,如根据开发区产业建立人才服务库、科技咨询库,及覆盖全省开发区用电、用能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开发区建设。创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环境容量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引导各类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
二、为发挥要素功能提供机制保障
经过整合扩区后,朔州经济开发区面积大大增加,但是开发区面临拆迁、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等明显问题。要争取朔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用协同发展的眼光精准解决开发区面临的问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便捷的体制机制支撑。进一步落实固废利用产品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朔州经济开发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三、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机制
项目落地效率直接决定开发区转型发展成果。为保障项目落地,部署“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五个一批”重要工作方法。开发区要高度重视“五个一批”项目建设,把它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五个一批”推动力度,形成项目滚动生成、产业拓展接续、落地前谋划落地中有序落地后增资的良好格局。
四、为招商引资引智提供机制制度保障
朔州经济开发区整体利用外资水平低,引进龙头企业数量有限,在招商方面潜力很大。可以探索通过专业的招商公司、龙头企业招商。专业化的招商公司会从全球视角去国外招商,提升开发区利用外资水平。同时,可以委托专业人才招聘公司,为企业招聘全球更优秀的人才或人才团队,补长开发区外资和人才短板。积极宣传落实《朔州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朔州经济开发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认定及相关补贴实施细则(试行)》《朔州经济开发区人才及团队引进培育扶持办法(试行)》等。